铁路货运场作为物资流转的关键枢纽,龙门吊的应用历史始终与货运需求升级、技术迭代深度绑定。从早期辅助人工装卸的简易设备,到如今适配集装箱联运的专用装备,其应用轨迹清晰勾勒出铁路货运现代化的进程。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铁路货运场龙门吊处于初步应用阶段,核心服务于散货运输场景。当时国内货运以煤炭、粮食、钢材等散货为主,龙门吊多为结构简单的单梁式设备,起重量普遍在 10 吨以下,依赖手动操作与机械传动。北方煤炭产区的货运站中,这类龙门吊配合人工抓斗完成煤炭装卸,虽比纯人力效率提升 3 倍以上,但存在定位精度差、作业半径有限等问题。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部分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哈尔滨铁路局等单位的早期设备甚至需定期请苏联专家维修,设备适配性与稳定性难以满足大规模货运需求。这一时期,龙门吊仅作为人工装卸的辅助工具,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体系。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龙门吊应用进入本土化发展与功能升级阶段,集装箱运输需求成为主要驱动力。1986 年,哈尔滨铁路局昂昂溪装卸机械厂成为铁路起重机械专业生产基地,1987 年其 MD10 型龙门吊获得铁道部制造特许证(编号:TTX801—0005),标志着国产设备开始替代进口。这一时期的龙门吊起重量提升至 20 吨级,如该厂研发的 JTM20T 龙门吊,采用改进型机械传动系统,适配 50 吨以下货车的装卸需求,产品覆盖北京、沈阳等多个铁路枢纽。随着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兴起,上海、广州等货运场开始引入简易轨道式龙门吊,通过固定轨道提升作业精度,将集装箱装卸效率从每小时 3 箱提升至 8 箱。1996 年,该厂获铁道部颁发的《铁路工业产品制造许可证》(编号:TTX—811—0005),采用 TB1357—92 标准生产,推动行业应用规范化。1991 年为大庆石化总厂制造的跨度 60 米、起重量 10 吨的桁架式龙门吊,更成为当时黑龙江省最大的铁路货运专用设备。
21 世纪以来,铁路货运场龙门吊进入专用化与规模化应用的成熟阶段,深度适配集装箱多式联运需求。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量激增,轨道式集装箱龙门吊成为主流装备,其通过精准控制系统实现集装箱的高效堆放与装卸,起重量普遍达到 40 吨以上,适配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郑州北站作为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引入的轨道式龙门吊配合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实现集装箱 “车 - 场 - 箱” 的精准对接,作业效率较 90 年代提升 5 倍。成都国际铁路港的龙门吊则通过模块化设计,兼顾集装箱与重型设备装卸,支撑中欧班列的物资转运。这一时期,国产设备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昂昂溪起重机厂等企业通过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不仅覆盖国内货运场,还出口至东南亚铁路枢纽。同时,《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的动态管理与技术标准升级,进一步规范了龙门吊的应用安全与性能要求。
如今,铁路货运场龙门吊已成为多式联运的核心装备,其应用场景从单一散货装卸扩展至集装箱、大件设备等多元领域。从早期依赖进口的简易工具到如今自主可控的专用装备,龙门吊的应用演进史,正是中国铁路货运从粗放型向高效化、标准化转型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