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曲线段施工的走行轨迹控制技术与工程实践​
来源:河南天凯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时间:2025-09-23

在移动模架逐孔施工中,曲线段的走行轨迹控制是确保梁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的核心技术环节。与直线段施工的匀速直线推进不同,曲线段施工需解决模架转向、横向偏移与受力平衡的复杂问题,其技术难度随曲线半径减小而显著增加。《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明确规定,曲线段施工时模架最大挠度不得超过跨度的 1/600,抗倾覆系数在浇筑状态下需≥2.0,这些指标为轨迹控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钢箱梁侧面

曲线段轨迹控制的技术选型具有明确针对性。实践表明,下行式模架因抗风稳定性较差,仅适用于小半径曲线的辅助施工;而上行式模架(如 SLM 型)凭借更大的结构刚度和横向调整能力,成为曲线段施工的主流选择。某高铁项目在半径 500 米的曲线段施工中,选用自重更大的上行式模架,通过强化主梁截面刚度,成功将走行过程中的横向偏移控制在 5 毫米内。这种选型差异源于曲线施工的特殊受力状态 —— 模架在曲线段不仅承受竖向荷载,还需抵御因离心力产生的横向推力,因此结构自重与刚度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轨迹控制的实施依赖 “预调 — 监测 — 纠偏” 的闭环流程。施工前需根据曲线参数计算预拱度与支腿横向偏移量,某跨江大桥在 350 米半径曲线施工中,通过 BIM 技术模拟模架走行轨迹,提前设定各支腿的横向调整值,确保模架就位时轴线偏差≤10 毫米。走行过程中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实时监测,每 5 米采集一次模架三维坐标数据,当偏差超过 5 毫米时,启动横移油缸进行即时校正。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在某城际铁路项目中得到验证,其曲线段施工的轴线偏差最终控制在 3 毫米内,远优于规范要求的 10 毫米限值。​

历史技术演进体现了控制精度的逐步提升。早期曲线施工依赖简易拨道法,通过人工计算拨量调整模架位置,但长期使用易导致曲线头尾出现 “鹅头” 现象。现代工程已采用智能监测系统,某客运专线项目通过布设阵列式位移传感器,实现走行轨迹的实时数字化反馈,较传统人工测量效率提升 4 倍。在小半径曲线(≤300 米)施工中,还创新采用 “导向轮 + 限位装置” 的复合导向技术,某山区高速项目通过在墩身设置侧向导向轮,将模架走行的横向摆动幅度控制在 2 毫米内,有效避免了轨迹偏移累积。​

轨迹控制的质量保障体系涵盖多维度管控。速度控制上严格遵循≤5cm/s 的走行速率,避免惯性力导致的轨迹偏移;荷载管理要求曲线段施工时材料堆放需对称分布,单侧荷载偏差不超过 5%;特殊环境下,如强风天气需启用防风缆绳,当风速超过 10.8m/s 时立即停止走行作业。某跨海大桥在台风季施工中,通过这种综合管控措施,确保了曲线段施工的轨迹精度不受恶劣天气影响。这些实践表明,曲线段走行轨迹控制的核心在于平衡结构刚度、监测精度与调整及时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曲线施工安全高效的技术保障。

公司网址:www.tiankaigxl.com

咨询电话:133536722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