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事故案例剖析
案例 1:汉中汉江 2 号大桥架桥机坍塌事故
2019 年 7 月 18 日,汉中汉江 2 号大桥施工中,QJLY30-120 型架桥机在吊装箱梁时突发解体倾覆,造成 5 死 7 伤,直接经济损失 1295 万元。事故直接原因是左前支腿钢筒支撑销轴安装不当脱落,导致结构失稳。深层隐患包括:设备使用 8 年未进行安全评估,金属结构锈蚀严重且存在多处违规焊接加固;施工单位违规分包,项目经理长期脱岗,监理单位未审查设备安全条件。
案例 2:渝昆高铁导梁机倾覆事故
2024 年 8 月 18 日,渝昆高铁腊味大桥单导梁运架一体机在过孔作业时因中滚轮支腿偏心受力,叠加操作人员误操作液压油缸,导致导梁失稳倾覆,6 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作业人员违规操作、设备监测缺失、管理责任虚化等问题。
案例 3:邯郸大洼村 1# 大桥起重伤害事故
2020 年 8 月 27 日,邯郸某大桥架桥机在吊装工字钢梁时,司机违规横向移动撞击支腿,导致架桥机失稳坠落,造成 2 死 3 伤。事故直接原因是操作人员违反指挥信号,间接原因包括吊装作业未安排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包单位项目经理长期不在岗。
二、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设备本质安全缺失
老旧设备未按《架桥机安全规程》定期评估,金属结构锈蚀、焊缝开裂等隐患长期未整改。例如汉中事故中设备已使用 8 年,结构存在多处陈旧性断裂。
关键操作环节失控
吊装、过孔等危险工序缺乏实时监控,操作人员凭经验作业。渝昆高铁事故中,中滚轮支腿偏移 100 毫米未被及时发现,最终因误操作引发连锁反应。
安全管理体系失效
施工单位存在 “以包代管” 现象,监理单位未严格审查专项方案。汉中事故中,多个参建单位未建立统一管控机制,导致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扩大伤亡。
风险防控措施流于形式
轨道基础沉降监测、防风防滑装置等未有效落实。邯郸事故中,轨道铺设未按规范控制坡度,导致架桥机横向失稳。
三、教训总结与预防措施
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设备 “身份证” 档案,记录维修、检测、评估数据,强制淘汰超期服役设备。汉中事故中设备因资料遗失无法追溯维护历史,教训深刻。
关键部件(如支腿销轴、钢丝绳)实行 “二维码” 溯源管理,每日作业前进行探伤检测。
提升人员操作规范性
推行 “双证上岗” 制度:操作人员需同时持有特种作业证和项目实操考核合格证。渝昆高铁事故中作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误操作导致事故。
采用 VR 模拟系统开展应急演练,重点培训过孔、吊装等危险工况的处置流程。
完善现场过程管控机制
实行 “一机三人” 监护制:每台架桥机配备 1 名专职安全员、1 名技术负责人、1 名设备管理员,全程监督作业。汉中事故因现场监管缺失,导致隐患未及时排除。
运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支腿压力、轨道沉降、吊重数据,超限自动触发停机保护。
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
建设单位牵头建立 “联合安全委员会”,每周召开风险研判会,解决交叉作业协调问题。邯郸事故中因总包与分包责任不清,导致管理真空。
监理单位需对设备进场验收、专项方案实施等关键节点实行 “旁站式” 监理,发现隐患立即签发停工令。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剖析可见,架桥机事故多源于 “人、机、管” 三要素的协同失效。只有将设备维护标准化、人员培训常态化、管理流程精细化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施工中需重点把控设备准入关、操作规范关、过程监督关,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