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拱度设置是移动模架施工中控制桥梁线形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补偿结构变形确保成桥后梁体高程精度。以下为具体实施要点:
1. 预压试验与弹性变形测定
模架拼装完成后,采用 110% 梁体自重的砂袋或水箱分级加载预压。加载分三级进行(60%→100%→110%),每级持荷 24 小时并监测沉降数据,直至相邻两次观测差值≤2mm。预压后根据弹性变形值(总沉降 - 非弹性沉降)确定预拱度基准值,跨中设最大值,两端为零点,按二次抛物线分配至全跨。
2. 多因素叠加计算
预拱度需综合考虑四部分变形:
结构自重挠度:由混凝土自重及模板系统重量引起,通过有限元模拟或经验公式估算;
预应力反拱:按设计张拉顺序计算张拉后梁体上拱值,与自重挠度叠加抵消;
收缩徐变补偿:根据混凝土龄期及环境湿度,预留长期变形补偿量(通常为瞬时变形的 1.5-2 倍);
基础沉降修正:通过地质勘察数据评估墩台沉降趋势,动态调整预拱度曲线。
3. 动态调整与监测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 30 分钟复测模板标高,累计沉降≥5mm 时启动液压系统顶升补偿。预应力张拉后再次测量梁体变形,超差部位通过螺旋千斤顶微调底模高程,确保预拱度偏差≤±3mm。过孔后需重新校核模板定位,纵移轴线偏差≥1cm 时需重新调整。
4. 特殊工况应对
温度影响:高温时段增加预拱度补偿值(每 10℃温差约 ±2mm),低温环境采用蒸汽养护减少收缩变形;
曲线桥处理:按设计曲率分段设置预拱度,每 5m 加密监测点,通过三向调节装置实现线形平顺过渡;
大跨径桥梁:采用 “先预压后修正” 策略,首跨施工后根据实测数据优化后续预拱度参数。
5. 验收与质量控制
预拱度设置完成后,需通过全站仪三维坐标复核,确保底模中心线偏差≤3mm,高程误差≤2mm。重点核查跨中、L/4 及支点处预拱度值,形成验收记录存档。施工全程执行 “三检” 制度,重点把控预压数据真实性、补偿参数合理性及动态调整及时性,通过精细化操作保障桥梁线形精度。